雲山線社大化身平台組織者,捲動雲林溪掀蓋治理計畫的公民行動

文/阮方宣、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執行長黃莉婷
圖/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提供

過去河溪自由淌流在大地上,但因土地使用,整治河溪避免洪泛,加蓋河溪作為公共空間使用。近幾年,加蓋的河溪因應在地需求與社區發展而開蓋,邁向新的里程碑。這也是位於雲林縣斗六市舊城區內的「雲林溪」發展變遷。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以下簡稱雲山線社大)投身雲林溪流域社造課題與2016年雲林縣政府正式啟動「雲林溪水與綠計畫」以及中央政府當時研擬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有關。

雲山線社大最初由一個參與角色,搖身成為雲林溪平台組織者

斗六市公所在執行「斗六市整體願景營造計畫」,與社區里長及在地居民盤點應改革市政,並有共識地將「雲林溪掀蓋」列為第一優先的執行項目。當時雲林縣縣長李進勇亦十分支持並指示縣府相關局處一同規劃。雲山線社大黃莉婷執行長受邀參與及協助縣府水利處,進行「雲林溪水與綠計畫」咖啡圓桌論壇活動。但當社大與太平大街協會知悉縣府的掀蓋工程將會影響雲林溪周邊文化資產保存(圖一)時,動員民間組織、專家學者與社大志工等人,呼籲政府應採「公民參與」,提出河岸旁的文資保存政策,也於2017年正式成立「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

雲林溪掀蓋工程喊停,將公民參與納入其中

在雲山線社大介入雲林溪掀蓋工程後,因文資保存議題而使工程暫停並重新發包,將景觀規劃與河川掀蓋工程分開施作。社大希望居民能參與掀蓋工程規劃與發想未來自家河川環境的生活願景,而非被動接受工程成果的好或壞。因此在2017年至2019年之間,社大辦理大大小小約3、400場的論壇與工作坊,平均每一至兩個月辦理四到五場雲林溪相關活動,促進民眾對雲林溪之認識以及與政府單位的溝通。

面對多方人士的質疑,雲山線社大使用集體戰及運用柔情與硬式的多元溝通策略

然而,雲山線社大並非工程專業,因此介入掀蓋工程並將公民參與帶入時,面對水利專業人員的質疑,社大在心態上也有一番拉扯。2017年8月,雲山線社大有機會與全促會前往日本實習「Groundwork三島」的組織操作,邀請執行長渡邊豐博先生蒞臨指教,讓社大團隊轉念成為公部門、私部門、在地居民三方的中介組織,將如自然環境、景觀休憩、工程、文化資產及企業等多元跨域族群納入。例如2019與2020年間縣府進行地下污水工程與節流時,社大邀請懂營建工程設計的全民督工課程講師,一同與公部門及承包廠商對話,溝通河川護岸施作等工程問題並協商,並開了至少七次以上堤岸工程規畫與施作的會議。

雲山線社大面對不同的人,也運用不同策略攻勢,有強勢、有柔情,奠定彼此的信任與溝通基礎。例如,位於雲林溪河景第一排的「素食店」老闆,最初不贊成掀蓋,但文化聯盟的成員時常到店裡吃飯或是招待外來朋友,藉機溝通與培養感情,老闆才慢慢認同。

此外,莉婷執行長也分享了團隊如何關心與參與流域保存的策略。若一個公共議題從零開始時,社大先從歷史文資盤查、人物訪談開始做起,並且將雲林溪有關的關係人找到、溝通及討論,接著才是跨域共學與跨域合作。社大透過多元論壇、河川走讀、資料蒐集、工作坊等流域共學,並將行動過程以影像方式紀錄起來,一步步串起民眾對河川的關注、策略與行動(圖二)。

回到社大內部與本位,「融入式教學」成為社大融入公共議題的方法

莉婷執行長提及,社大長期堅持將公共議題轉譯並融入課程中。透過不同課程的融合、外縣市講師交流、支持創新課程的開設等,形成社大的「融入」方法。社大也觀察到,多關心公共議題的講師,課程內容的豐富度與靈活度明顯增加。莉婷執行長說道:「老師是社大最大的資產,為師者應引導學員做這些事(公共議題參與),成為融入式教學。」

至今,雲山線社大儼然成為了在地公共課題的溝通平台。在此場域,現任設計顧問公司或生態檢核公司可收攏多元的意見與想法,而公部門可傾聽在地意見。社大講師與學員也投身入雲林溪議題的行列,進而關注身邊的生活環境與公共課題,奠定後續公民參與的基石(圖三)。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