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preface

公共性博覽會的策展敘事及其運動性

楊志彬
再回到25週年前夕這個時間點,我們在25週年,適合再做一次大夢,想像五十週年的社大該是什麼樣子?它該遍佈台灣嗎?規模該有多大?該不該有自己的校舍與校園?該不該有自己的老師與研究員?
楊志彬
「供時代-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2022」總策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明年是社大創立25週年,在25週年前夕舉辦公共性博覽會,有其時間的深意。我們在此重新深刻思考社大的核心價值,希望能帶出歷史的深度與影響力。

 

近年來在各式社大工作坊、論壇的主題與書寫,關於社大核心價值的思考與辯論,有重新熱烈起來的趨勢。2018年社大20年慶祝活動是第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當年論壇將之前關於社大建制化、學習論述、地方知識學的討論集結起來,讓我們發現「公共性」成為諸多討論軸線的交集點,對於這個概念的討論,調動了社大最豐富的事例以及最多元的詮釋方法。在這幾年的討論中,我們意識到「社大的公共性」帶著兩個特性:第一,它反應了社大非常重要的價值元素,塑造了一個無形的精神力場,所有的社大都透過實踐來回應公共性的牽引;第二,社大的公共性是社大最富創造力的實踐場域,展現了社大有別於其他教育機構的獨特性以及教育方法論。

 

由社大關於「公共」的用詞選擇來看,可以發現由最早期的「打造公民社會」、「課程公共化」到「社大公共性」,顯示了社大人的討論重心由目標導向、操作知識,轉向在根本層次重新理解社大的價值。而本次公共性博覽會的敘事視角基本是承襲近年討論轉向的成果,展現以下兩個重要的特色:

 

一、擺脫目的論的規範性敘事,並刻意與過去20年的豐功偉業保持距離,公共性博覽會的策展敘事更注重「歷程」的探究與呈現;也沒有要「教大家怎麼做」的操作性指導企圖,而是透過「故事」的開展,讓社大的師生—故事的主角說出他們在通往公共或成就公共之歷程中的體會。因此,關於學習社群的形成與發展,成了歷程論中社大多元公共性觀點最重要的故事線索。

 

二、「地方」作為實現公共性的舞台與環境,既是配角、也是主角,在地性與公共性共構為社大公共性論述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

 

社大學員在地方以及地方知識的建構過程中轉化了彼此的關係,而在地的實作因之成為學員的練習場,公共性的實現就落在人與地的同步轉化之中,其整體表現與累積成就了在地的公共生活。

 

我們以五個展區、及其不同的策展手法, 協力拼貼「社大的公共性」圖像。每個展區既是獨立的,由不同的策展小組各自負責,展區之間同時也相互呼應,共同織就社大公共性的整體面貌與敘事深度。我們在「看見『供時代』」展區,經由歷史敘事,透過社大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社大內部的事件,以及意識性的自省,點出社大公共性的思想轉折;在「日常生活考」展區中,透過16個社大案例的考察,以及123個案例的分析,呈現「個人通往公共」的不同模式與多樣性歷程;此外,與高雄、基隆社大合作,利用更貼地的角度,表現公共性鑲嵌在地方脈絡的樣態,開展公共生活有社大的多元面貌——高雄展以「公民社群」為線索,基隆展呈現實體社大與聚落、社群網絡以及城市的多重關係,旗山展述說社大如何回應淺山農村的生態文化環境特性,並揉入社大的辦學魂,基隆暖暖場則以拉起地方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為主題,述說社大重振淡蘭古道在暖暖的故事。

 

2022年公共性博覽會是全促會第二次辦理大型全國性社大策展活動,和2018年社大20年展相比,策展的策略目的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上述內容視角的變化之外,這一次策展特別強調社大青年世代以及老師的觀點。這一點和以往以社大工作人員為主非常不同。大家可以在公共性博覽會的兩部主題影片拍攝對象、策展內容的取材、策展活動的規劃發現這些轉變。創造更好的世代交棒環境反應了社大中生代面對未來很重要的態度。在這一點,非常感謝全促會理監事的支持,願意讓出詮釋的位置給更多元的社大人。

 

此外,特別要註記的是,這一次邀請六位社大外部的年輕策展人與我們一起工作。透過他們的眼與心,以非傳統的表現手法,給出新穎的社大感受。這五位年輕策展人是邱俊達、洪榆橙、林佩穎、洪琳茹、陳立儀與黃欣儀。感謝他們在這半年投入社大場域的熱情與創意。

 

2022年的公共性博覽會站在一個轉型的時間點。過去六年的摸索成果同時在此時彙整,除了四本策展手冊之外,2019年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經過三年的編修,也將以《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專書的形式及時出版。而理監事教師與學習社群發展小組花了兩年時間,集體書寫的《眾樹成林——16所社大學習社群的故事》也趕上了公共性博覽會。這些軸線分別由學習的角度、社大建制化的角度、地方知識的角度,以及與時代互動的角度,來詮釋社大公共性的內涵。公共性博覽會的具現絕對是理解社大公共性最全面且深刻的一次工作總結。

 

最後,面對未來,我們的公共性博覽會所累積的能量要投向什麼樣的社大發展方向?面對後疫情可能出現的全國性社大招生衰退,關於社大的課程形式與內容該如何與時俱進的聲音正逐漸上揚。同時之間,社大2.0如何因應高齡社會、戰爭危機、氣候變遷調適、能源轉型、地方弱化、青年貧窮……等急遽浮現的社會挑戰?去年選出的本屆理監事會設立社會實踐小組正是反映了社大與社會變遷同步調整的警覺。這兩個軸線都帶著時代轉輪的急迫感。我們在博覽會有個「未來生活提案」的互動設計,以台灣未來的理想生活為標的,我們在社大可以做什麼?在這個發問上,邀請觀展的朋友在觀賞展區之內,留下你對於社大未來使命以及行動方案的想法。我們將廣納大家的想像與建議,在明年提出社大發展策略框架。

 

再回到25週年前夕這個時間點,我們在25週年,適合再做一次大夢,想像五十週年的社大該是什麼樣子?它該遍佈台灣嗎?規模該有多大?該不該有自己的校舍與校園?該不該有自己的老師與研究員?該不該有自己的學習認證?五十週年的社大對台灣的貢獻以及影響力可以有多大?明年,全促會希望能聚集眾力,發動一系列重大的行動策略來趨向理想的社大五十週年樣態。因此,今年的公共性博覽會帶有運動的使命,期許得到各界的回應與迴盪,積聚更大的共感與共振,為開啟社大新頁奠立基礎。

MAIN Exhibition Area

供時代-社區大學的公共性思想與實踐

供時代-全國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
「供時代」作為對時代精神的指認,在於我們看見社大如何以「造人為本、公共利益為核心、寓教於樂的生活實踐」來回應新自由主義所引發的結構性問題。

撰文:邱俊達-展區「看見『供時代』」策展人

當「學習」不再僅是為了學歷、就業、升遷、技術的功利追求,而是希冀藉此尋求更具「公共性」的參與管道和生活方式時,將會變得如何?

1990年代興設的社區大學,是在進步的教育思想與行動能量中爭取而來,一路走來,雖歷經文憑爭取失利、建制化的矛盾等過程,但仍一步步踏實地以「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辦學職志,培育出一批批兼具行動知識與社會關懷的公民,為臺灣社會的民主與公共生活奠定豐厚的基礎。

自1998年第一所社大——文山社區大學創辦迄今,臺灣已有88所社區大學投入地方的耕耘、議題的探索行動、地方知識的累積、社群的凝聚與陪伴,以及在特殊時刻(如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或其他重大的公共議題、爭議上)扮演起某種「社會支持系統」的角色。可以說,社區大學所開創、所培育、所帶動出的思想、精神以及人事物,足足構成了一種跨域合作、眾人協力的時代精神。這是本展以「供時代」為主題,通過「供=人+共」所具有的一種「人本-行動-共享」的三元動態關係,來闡述社大廿餘年來公共性思想與實踐的內涵、價值。

以供之名,關注的是人的參與及分享;同時,公共性源自「看見」、「陳述」的辯證精神,則翻轉了「供認」、「供出」等詞語意涵,彰顯社大辦學者們對此運動的自我反思及真誠地對外揭露。「供時代」作為對時代精神的指認,在於我們看見社大如何以「造人為本、公共利益為核心、寓教於樂的生活實踐」來回應新自由主義所引發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面對網路時代、經濟衰退、地方萎縮、以及世紀疫情來襲等重重挑戰,社大重新翻轉對學習的想像,通過開放、分享與串聯的創意模式,由各地匯流出一股汩汩長流的日常生活社會改革運動。

MAIN Exhibition Area

日常生活考——社大的公共生活與社會實現

「考與動」既是本策展工作小組對受訪案例的觀察,更是指社大如何經由對日常細微的考察,發現議題、產生行動。
洪榆橙
展區「日常生活考——社大的公共生活與社會實現」策展人
日青創藝有限公司 負責人

本展區匯集全國社大 123 個案例,並針對其中 16 個案例進行訪談。透過提出「日常觀察考與動」指標,分析社大在公共性教育方法上的豐富性。「考與動」既是本策展工作小組對受訪案例的觀察,更是指社大如何經由對日常細微的考察,發現議題、產生行動。既回應時代脈絡社會變遷,又能由主流文化結構的縫隙而出,長出順應所在環境以及新議題的社群網絡,把日常轉為積極的公共生活,進而促成行動與公民參與。

學生進到社大後,受到老師的啟發、共同學習的環境鼓勵,是促成公共意識與視角轉換最重要的關鍵。在社大的田野中,有大量透過實作、從行動中學習,以及師生長期教學相長的結果。這些經驗,培育出新的公共職人,創發出在地公民參與的新技術新方法,相較於教育體制內由上而下灌輸的公民教育框架,社大這種帶著生命展現的公共性顯得更加立體、強烈。

MAIN Exhibition Area

看見「供時代」

邱俊達
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個社群或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在行動中連結個人生命的意義、對生活的需求與生活方式的渴望,或者運用本來就寓於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公共性特質,將可能打開實踐社會改造之多元想像。
蔡君頤、劉昱辰、許恩恩
展區研究小組

社區大學,一個遍布你我週遭的學習之所在;源自1990年代臺灣的社會、社區運動者們對「民主與公共生活」的企盼,希望借重政策之力廣泛開辦「讓社區居民常態聚會、討論知識、學習創造性技藝、自主運作公共事務」的基地,以建構一個具批判反省能力的新文化。

廿多年後的今天,社大這個由政府與民間合作催生的教育系統,一年可含納40萬人修課,孕育出多樣、充滿活力與專業的在地社群,也陪伴身處其中的學習者發覺自己的「能動性」——「原來我可以畫出這樣的畫/原來我可以面向這麼多人講話/原來我還可以是一個雜誌編輯,而不只是一個家庭主婦」……原來……原來……好多的原來,都代表著群眾在社大這個平台中親身經歷的解放感與「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的主體展現,及至以實際行動改善或創造地方生活的成果,這些皆印證了社大辦學作為改革社會的方法與效用。

一路走來,「公共性」一直是社大辦學者反覆討論及實踐的核心命題,「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性」則是日漸清晰的行動方針。本展區以概念回顧、歷史爬梳、論述建構與發聲行動,來呈現社大倡議與實踐公共性的歷史情境與階段特質:從創始時期爭取社大成為可頒授學位的另類大學系統、制定學術/生活藝能/社團三類課程架構、串聯基層教育與農村、勞工、原住民等重要社會運動領域的合作,到由學習者的近身處出發,將抽象的議題轉化為在地進步生活的實踐,以及緊抓學習現場的集體性,讓人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脈絡浮現。

社大實踐公共性的姿態,從以知識解放的啟蒙理念來正面對決主流社會,到選擇與群眾並肩,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性的學習;不僅反映著特定時空情境之自我定位與任務,更體現出公共性實踐之路線多元的形式與證明。我們將這段歷程命名為「供時代」;「看見」這個動詞,則強調社大逐步指認更多公共性層次的視域轉換,以及本次策展行動不僅是社大經驗之於臺灣公民社會發展的閱讀,更是未來社會之時代精神的願景。

「公共性」本是社大場域內部的討論、反思,之所以透過此次展覽公開提出此觀點,是因為我們看到當前臺灣對公民社會、社會運動的相關討論中,似乎仍未浮現一種新的認識論來將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與改造社會/生活有關的群體活動納入參照,使得共同致力於社會改造的行動者們無法彼此鏈結、形成在不同層次相互分工的網絡。特別是2018年底公投結果對婚姻平權運動、環境運動的反挫,更凸顯倡議行動應該「落地」的策略尤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性」的概念提醒我們,隨著數位社群媒體與資訊科技的快速演進,輿論交流、結群活動都已相當便利;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個社群或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在行動中連結個人生命的意義、對生活的需求與生活方式的渴望,或者運用本來就寓於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公共性特質,將可能打開實踐社會改造之多元想像。

Kaohsiung City

社群與他們的產地-高雄群學生活與實踐

以高雄地區的社區大學為場域,從個人到社群以行動滴水的過程,並找到社群與社群間的連動,爬梳個人與社群間的關係美學,以個人、行動、社群至社會前進的各種可能。
林佩穎
展區「社群與他們的產地-高雄群學生活與實踐」策展人
秝美創藝有限公司 負責人

本展區以高雄區域為範疇,將大高雄行政區的七所社大作為開端,十三個社群歷程作為主體內容,關係美學作為主要梳理途徑,打開社大與課程間的疆界,突破於現有行政區與學區的思考,描繪社大與所處環境的對應關係,以及相同議題間社群回應的狀態,並在此看見社群演進的過程。

位於高雄的七所社大分別是:

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鳳山社區大學、岡山社區大學、北高雄社區大學、鎮港園社區大學、港都社區大學。

社大作為臺灣社會中堅的學習平台,拉長了時間尺度,打破了教育體制中常見的階段性和學歷門檻,發展不同領域面向。

本次展區選擇的十三個社群、分別在環境、知識、技藝、時間的類別上有具體的開展。

環境部分:旗美社大友善農耕共學社、第一社大樂學農園社、鳳山社大x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知識部分:第一社大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鎮港園社大前草學社群、北高雄社大後勁地方學、鎮港園社大林園社區網絡、旗美社大客家話-市場學、港都社大生活美學相關課程。

技藝部分:岡山社大社區皮影戲傳習、鳳山社大傳統技藝講師群

時間部分:岡山社大生活拼布、旗美社大走動社區歌唱班 

以上共十三個社群,希望在本次展覽中展現學習歷程,看見個人與社群的立體面向。同時,以高雄地區的社區大學為場域,從個人到社群以行動滴水的過程,並找到社群與社群間的連動,爬梳個人與社群間的關係美學,以個人、行動、社群至社會前進的各種可能。

► 時間:2022年9月24日~2022年10月8日 10:0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市鳳山區光遠路161號)

Qishan, Kaohsiung

花正開著—鄉村公共性的實踐之路

洪琳茹
希望觀者在觀賞作品的同時,經由這些與自身日常生活相關的細微物件產生共鳴,引發更多的想像與思考,進而關心生活周遭的各類議題,從個人走向群體,連結彼此。
洪琳茹
展區「花正開著—鄉村公共性的實踐之路」策展人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簡稱旗美社大),作為臺灣第一所農村型的社區大學,從2001年成立迄今,以「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做為工作方法,持續在農村推動學習運動。此次作為「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旗山分展的主人家,以「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為展出空間場域,展覽作為一種方式,邀請社區大學、旗美地區的在地組織等共同協作,透過多元的藝術形式呈現與作品的述說,呈現不同組織對於自然環境、地方風土、山林步道、循環經濟等議題的操作方式與地方觀點,彼此進行對話與交流。藉由豐富多元的議題倡議與行動實踐的案例,也讓我們看見走在鄉村日常的道路上,正在不斷醞釀、持續為地方發聲的公共性實踐。

旗山分展「花正開著—鄉村公共性的實踐之路」,將展覽依主題分為「重現議題水域,拒絕環境水逆」、「我們在地方,我們記錄」、「家山步道學,從手作到守護之路」、「永續循環,從生活開始」等四個展區。展區內,試管內不同污染物對水質產生的變化,垂吊的標語布條讓觀者仿佛置身抗爭現場,共同捍衛、守護腳下的這片土地;如何以不同的紀錄方式保存、傳承與復振即將消逝的傳統地方風土,保留常民生活文化中的記憶與技藝;從工具看步道師如何以手為尺度,以身體的勞動修築起一條連結人與自然的守護之路;透過小家電的維修,從改變個人的使用習慣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推廣、實踐循環經濟、永續環境的理念。

各展區針對所探討的議題進行展覽資料的蒐集,如文字、聲音、影像、文件、書籍、工具、現成物等素材,並藉由口述訪談、影像拍攝等方式作為輔助紀錄,組織間的協力合作,進行整理、重新組構,融入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希望觀者在觀賞作品的同時,經由這些與自身日常生活相關的細微物件產生共鳴,引發更多的想像與思考,進而關心生活周遭的各類議題,從個人走向群體,連結彼此。

► 時間:2022年9月24日~2022年10月23日 10:00-18:00(每週二休館)

► 地點:旗山生活文化園區(高雄市旗山區文中路7號)

Keelung City

我們在路上—突破邊界的公民行動場域

實體社大不僅是一所有自主空間的社大,更具深刻意義的是在空間中呈現出社大與在地聚落、社大與多元學習社群、社大與城市的協作與共振,體現社大發展條例第一條與第三條:社大與地方發展緊密相依的精神。
城心設計有限公司
基隆青年培力工作站團隊
展區「我們在路上—突破邊界的公民行動場域」策展人

基隆社區大學成立於1999年9月,為繼文山、青草湖後全國第二波成立的社大之一,以「翻轉學習共創基隆,打造全世代移居城。」做為辦學願景,期望透過學習培養出守護城市的公民。

2021年8月,基隆率全國之先成立第一所實體社大,將散佈七區的社大教室,各區的社群網絡關係,突破過去受場地所限的邊界,收攏、匯聚在實體社大的核心場域—月眉校區,從中散發蓄積已久的能量,轉變成以基隆全市為基地的多元公民參與場域。

「打開月眉、打開社大」,呈現社大之於基隆的價值,以及基隆之於社大的支持,以及兩者正在發展的豐富、多層次的關係。實體社大不僅是一所有自主空間的社大,更具深刻意義的是在空間中呈現出社大與在地聚落、社大與多元學習社群、社大與城市的協作與共振,體現社大發展條例第一條與第三條:社大與地方發展緊密相依的精神。「我們在路上–突破邊界的公民行動場域」,期待經由基隆社大正在快速發展的經驗,向您述說,橫亙在社大與這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壁壘、社會壁壘紛紛崩落之後,一個碩大而豐茂的公民行動場域正在城市中浮現的故事。

► 時間:2022年10月22日~2022年11月6日 10:0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基隆社大月眉學園(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250巷22號)

Keelung

踏尋百年山徑-淡蘭古道特展

淡蘭古道的起點位於基隆暖暖,本展將從過去先人在淡蘭古道的生活痕跡、馬偕傳教,到現在千里步道協會與基隆社大、民間發起山路保存運動,呈現歷史人文的紀錄、藍染產業的復興...
城心設計有限公司
基隆青年培力工作站團隊
展區「踏尋百年山徑-淡蘭古道特展 」策展人

以人為主,貫穿述說淡蘭古道的過去、現在、未來。淡蘭古道的起點位於基隆暖暖,本展將從過去先人在淡蘭古道的生活痕跡、馬偕傳教,到現在千里步道協會與基隆社大、民間發起山路保存運動,呈現歷史人文的紀錄、藍染產業的復興,以及培養更多人加入手做步道行列的歷程;並藉由現行的資料,談談國家級步道的未來,以及目前淡蘭古道與國際山林的合作情形。

► 時間:2022年10月9日~2022年12月31日 10:0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黃蠟石文化館(基隆市暖暖區過港路52號)

preface

公共性博覽會的策展敘事及其運動性

楊志彬
再回到25週年前夕這個時間點,我們在25週年,適合再做一次大夢,想像五十週年的社大該是什麼樣子?它該遍佈台灣嗎?規模該有多大?該不該有自己的校舍與校園?該不該有自己的老師與研究員?
楊志彬
「供時代-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2022」總策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明年是社大創立25週年,在25週年前夕舉辦公共性博覽會,有其時間的深意。我們在此重新深刻思考社大的核心價值,希望能帶出歷史的深度與影響力。

 

近年來在各式社大工作坊、論壇的主題與書寫,關於社大核心價值的思考與辯論,有重新熱烈起來的趨勢。2018年社大20年慶祝活動是第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當年論壇將之前關於社大建制化、學習論述、地方知識學的討論集結起來,讓我們發現「公共性」成為諸多討論軸線的交集點,對於這個概念的討論,調動了社大最豐富的事例以及最多元的詮釋方法。在這幾年的討論中,我們意識到「社大的公共性」帶著兩個特性:第一,它反應了社大非常重要的價值元素,塑造了一個無形的精神力場,所有的社大都透過實踐來回應公共性的牽引;第二,社大的公共性是社大最富創造力的實踐場域,展現了社大有別於其他教育機構的獨特性以及教育方法論。

 

由社大關於「公共」的用詞選擇來看,可以發現由最早期的「打造公民社會」、「課程公共化」到「社大公共性」,顯示了社大人的討論重心由目標導向、操作知識,轉向在根本層次重新理解社大的價值。而本次公共性博覽會的敘事視角基本是承襲近年討論轉向的成果,展現以下兩個重要的特色:

 

一、擺脫目的論的規範性敘事,並刻意與過去20年的豐功偉業保持距離,公共性博覽會的策展敘事更注重「歷程」的探究與呈現;也沒有要「教大家怎麼做」的操作性指導企圖,而是透過「故事」的開展,讓社大的師生—故事的主角說出他們在通往公共或成就公共之歷程中的體會。因此,關於學習社群的形成與發展,成了歷程論中社大多元公共性觀點最重要的故事線索。

 

二、「地方」作為實現公共性的舞台與環境,既是配角、也是主角,在地性與公共性共構為社大公共性論述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

 

社大學員在地方以及地方知識的建構過程中轉化了彼此的關係,而在地的實作因之成為學員的練習場,公共性的實現就落在人與地的同步轉化之中,其整體表現與累積成就了在地的公共生活。

 

我們以五個展區、及其不同的策展手法, 協力拼貼「社大的公共性」圖像。每個展區既是獨立的,由不同的策展小組各自負責,展區之間同時也相互呼應,共同織就社大公共性的整體面貌與敘事深度。我們在「看見『供時代』」展區,經由歷史敘事,透過社大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社大內部的事件,以及意識性的自省,點出社大公共性的思想轉折;在「日常生活考」展區中,透過16個社大案例的考察,以及123個案例的分析,呈現「個人通往公共」的不同模式與多樣性歷程;此外,與高雄、基隆社大合作,利用更貼地的角度,表現公共性鑲嵌在地方脈絡的樣態,開展公共生活有社大的多元面貌——高雄展以「公民社群」為線索,基隆展呈現實體社大與聚落、社群網絡以及城市的多重關係,旗山展述說社大如何回應淺山農村的生態文化環境特性,並揉入社大的辦學魂,基隆暖暖場則以拉起地方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為主題,述說社大重振淡蘭古道在暖暖的故事。

 

2022年公共性博覽會是全促會第二次辦理大型全國性社大策展活動,和2018年社大20年展相比,策展的策略目的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上述內容視角的變化之外,這一次策展特別強調社大青年世代以及老師的觀點。這一點和以往以社大工作人員為主非常不同。大家可以在公共性博覽會的兩部主題影片拍攝對象、策展內容的取材、策展活動的規劃發現這些轉變。創造更好的世代交棒環境反應了社大中生代面對未來很重要的態度。在這一點,非常感謝全促會理監事的支持,願意讓出詮釋的位置給更多元的社大人。

 

此外,特別要註記的是,這一次邀請六位社大外部的年輕策展人與我們一起工作。透過他們的眼與心,以非傳統的表現手法,給出新穎的社大感受。這五位年輕策展人是邱俊達、洪榆橙、林佩穎、洪琳茹、陳立儀與黃欣儀。感謝他們在這半年投入社大場域的熱情與創意。

 

2022年的公共性博覽會站在一個轉型的時間點。過去六年的摸索成果同時在此時彙整,除了四本策展手冊之外,2019年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經過三年的編修,也將以《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專書的形式及時出版。而理監事教師與學習社群發展小組花了兩年時間,集體書寫的《眾樹成林——16所社大學習社群的故事》也趕上了公共性博覽會。這些軸線分別由學習的角度、社大建制化的角度、地方知識的角度,以及與時代互動的角度,來詮釋社大公共性的內涵。公共性博覽會的具現絕對是理解社大公共性最全面且深刻的一次工作總結。

 

最後,面對未來,我們的公共性博覽會所累積的能量要投向什麼樣的社大發展方向?面對後疫情可能出現的全國性社大招生衰退,關於社大的課程形式與內容該如何與時俱進的聲音正逐漸上揚。同時之間,社大2.0如何因應高齡社會、戰爭危機、氣候變遷調適、能源轉型、地方弱化、青年貧窮……等急遽浮現的社會挑戰?去年選出的本屆理監事會設立社會實踐小組正是反映了社大與社會變遷同步調整的警覺。這兩個軸線都帶著時代轉輪的急迫感。我們在博覽會有個「未來生活提案」的互動設計,以台灣未來的理想生活為標的,我們在社大可以做什麼?在這個發問上,邀請觀展的朋友在觀賞展區之內,留下你對於社大未來使命以及行動方案的想法。我們將廣納大家的想像與建議,在明年提出社大發展策略框架。

 

再回到25週年前夕這個時間點,我們在25週年,適合再做一次大夢,想像五十週年的社大該是什麼樣子?它該遍佈台灣嗎?規模該有多大?該不該有自己的校舍與校園?該不該有自己的老師與研究員?該不該有自己的學習認證?五十週年的社大對台灣的貢獻以及影響力可以有多大?明年,全促會希望能聚集眾力,發動一系列重大的行動策略來趨向理想的社大五十週年樣態。因此,今年的公共性博覽會帶有運動的使命,期許得到各界的回應與迴盪,積聚更大的共感與共振,為開啟社大新頁奠立基礎。

MAIN Exhibition Area

供時代-社區大學的公共性思想與實踐

供時代-全國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
「供時代」作為對時代精神的指認,在於我們看見社大如何以「造人為本、公共利益為核心、寓教於樂的生活實踐」來回應新自由主義所引發的結構性問題

撰文:邱俊達-展區「看見『供時代』」策展人

當「學習」不再僅是為了學歷、就業、升遷、技術的功利追求,而是希冀藉此尋求更具「公共性」的參與管道和生活方式時,將會變得如何?

1990年代興設的社區大學,是在進步的教育思想與行動能量中爭取而來,一路走來,雖歷經文憑爭取失利、建制化的矛盾等過程,但仍一步步踏實地以「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辦學職志,培育出一批批兼具行動知識與社會關懷的公民,為臺灣社會的民主與公共生活奠定豐厚的基礎。

自1998年第一所社大——文山社區大學創辦迄今,臺灣已有88所社區大學投入地方的耕耘、議題的探索行動、地方知識的累積、社群的凝聚與陪伴,以及在特殊時刻(如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或其他重大的公共議題、爭議上)扮演起某種「社會支持系統」的角色。可以說,社區大學所開創、所培育、所帶動出的思想、精神以及人事物,足足構成了一種跨域合作、眾人協力的時代精神。這是本展以「供時代」為主題,通過「供=人+共」所具有的一種「人本-行動-共享」的三元動態關係,來闡述社大廿餘年來公共性思想與實踐的內涵、價值。

以供之名,關注的是人的參與及分享;同時,公共性源自「看見」、「陳述」的辯證精神,則翻轉了「供認」、「供出」等詞語意涵,彰顯社大辦學者們對此運動的自我反思及真誠地對外揭露。「供時代」作為對時代精神的指認,在於我們看見社大如何以「造人為本、公共利益為核心、寓教於樂的生活實踐」來回應新自由主義所引發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面對網路時代、經濟衰退、地方萎縮、以及世紀疫情來襲等重重挑戰,社大重新翻轉對學習的想像,通過開放、分享與串聯的創意模式,由各地匯流出一股汩汩長流的日常生活社會改革運動。

MAIN Exhibition Area

日常生活考——社大的公共生活與社會實現

「考與動」既是本策展工作小組對受訪案例的觀察,更是指社大如何經由對日常細微的考察,發現議題、產生行動。
洪榆橙
展區「日常生活考——社大的公共生活與社會實現」策展人
日青創藝有限公司 負責人

本展區匯集全國社大 123 個案例,並針對其中 16 個案例進行訪談。透過提出「日常觀察考與動」指標,分析社大在公共性教育方法上的豐富性。「考與動」既是本策展工作小組對受訪案例的觀察,更是指社大如何經由對日常細微的考察,發現議題、產生行動。既回應時代脈絡社會變遷,又能由主流文化結構的縫隙而出,長出順應所在環境以及新議題的社群網絡,把日常轉為積極的公共生活,進而促成行動與公民參與。

學生進到社大後,受到老師的啟發、共同學習的環境鼓勵,是促成公共意識與視角轉換最重要的關鍵。在社大的田野中,有大量透過實作、從行動中學習,以及師生長期教學相長的結果。這些經驗,培育出新的公共職人,創發出在地公民參與的新技術新方法,相較於教育體制內由上而下灌輸的公民教育框架,社大這種帶著生命展現的公共性顯得更加立體、強烈。

MAIN Exhibition Area

看見「供時代」

邱俊達
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個社群或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在行動中連結個人生命的意義、對生活的需求與生活方式的渴望,或者運用本來就寓於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公共性特質,將可能打開實踐社會改造之多元想像。
蔡君頤、劉昱辰、許恩恩
展區研究小組

社區大學,一個遍布你我週遭的學習之所在;源自1990年代臺灣的社會、社區運動者們對「民主與公共生活」的企盼,希望借重政策之力廣泛開辦「讓社區居民常態聚會、討論知識、學習創造性技藝、自主運作公共事務」的基地,以建構一個具批判反省能力的新文化。

廿多年後的今天,社大這個由政府與民間合作催生的教育系統,一年可含納40萬人修課,孕育出多樣、充滿活力與專業的在地社群,也陪伴身處其中的學習者發覺自己的「能動性」——「原來我可以畫出這樣的畫/原來我可以面向這麼多人講話/原來我還可以是一個雜誌編輯,而不只是一個家庭主婦」……原來……原來……好多的原來,都代表著群眾在社大這個平台中親身經歷的解放感與「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的主體展現,及至以實際行動改善或創造地方生活的成果,這些皆印證了社大辦學作為改革社會的方法與效用。

一路走來,「公共性」一直是社大辦學者反覆討論及實踐的核心命題,「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性」則是日漸清晰的行動方針。本展區以概念回顧、歷史爬梳、論述建構與發聲行動,來呈現社大倡議與實踐公共性的歷史情境與階段特質:從創始時期爭取社大成為可頒授學位的另類大學系統、制定學術/生活藝能/社團三類課程架構、串聯基層教育與農村、勞工、原住民等重要社會運動領域的合作,到由學習者的近身處出發,將抽象的議題轉化為在地進步生活的實踐,以及緊抓學習現場的集體性,讓人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脈絡浮現。

社大實踐公共性的姿態,從以知識解放的啟蒙理念來正面對決主流社會,到選擇與群眾並肩,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性的學習;不僅反映著特定時空情境之自我定位與任務,更體現出公共性實踐之路線多元的形式與證明。我們將這段歷程命名為「供時代」;「看見」這個動詞,則強調社大逐步指認更多公共性層次的視域轉換,以及本次策展行動不僅是社大經驗之於臺灣公民社會發展的閱讀,更是未來社會之時代精神的願景。

「公共性」本是社大場域內部的討論、反思,之所以透過此次展覽公開提出此觀點,是因為我們看到當前臺灣對公民社會、社會運動的相關討論中,似乎仍未浮現一種新的認識論來將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與改造社會/生活有關的群體活動納入參照,使得共同致力於社會改造的行動者們無法彼此鏈結、形成在不同層次相互分工的網絡。特別是2018年底公投結果對婚姻平權運動、環境運動的反挫,更凸顯倡議行動應該「落地」的策略尤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公共性」的概念提醒我們,隨著數位社群媒體與資訊科技的快速演進,輿論交流、結群活動都已相當便利;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個社群或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在行動中連結個人生命的意義、對生活的需求與生活方式的渴望,或者運用本來就寓於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公共性特質,將可能打開實踐社會改造之多元想像。

Kaohsiung City

社群與他們的產地-高雄群學生活與實踐

以高雄地區的社區大學為場域,從個人到社群以行動滴水的過程,並找到社群與社群間的連動,爬梳個人與社群間的關係美學,以個人、行動、社群至社會前進的各種可能。
林佩穎
展區「社群與他們的產地-高雄群學生活與實踐」策展人
秝美創藝有限公司 負責人

本展區以高雄區域為範疇,將大高雄行政區的七所社大作為開端,十三個社群歷程作為主體內容,關係美學作為主要梳理途徑,打開社大與課程間的疆界,突破於現有行政區與學區的思考,描繪社大與所處環境的對應關係,以及相同議題間社群回應的狀態,並在此看見社群演進的過程。

位於高雄的七所社大分別是:

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鳳山社區大學、岡山社區大學、北高雄社區大學、鎮港園社區大學、港都社區大學。

社大作為臺灣社會中堅的學習平台,拉長了時間尺度,打破了教育體制中常見的階段性和學歷門檻,發展不同領域面向。

本次展區選擇的十三個社群、分別在環境、知識、技藝、時間的類別上有具體的開展。

環境部分:旗美社大友善農耕共學社、第一社大樂學農園社、鳳山社大x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知識部分:第一社大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鎮港園社大前草學社群、北高雄社大後勁地方學、鎮港園社大林園社區網絡、旗美社大客家話-市場學、港都社大生活美學相關課程。

技藝部分:岡山社大社區皮影戲傳習、鳳山社大傳統技藝講師群

時間部分:岡山社大生活拼布、旗美社大走動社區歌唱班 

以上共十三個社群,希望在本次展覽中展現學習歷程,看見個人與社群的立體面向。同時,以高雄地區的社區大學為場域,從個人到社群以行動滴水的過程,並找到社群與社群間的連動,爬梳個人與社群間的關係美學,以個人、行動、社群至社會前進的各種可能。

► 時間:2022年9月24日~2022年10月8日 10:0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市鳳山區光遠路161號)

Qishan, Kaohsiung

花正開著—鄉村公共性的實踐之路

洪琳茹
希望觀者在觀賞作品的同時,經由這些與自身日常生活相關的細微物件產生共鳴,引發更多的想像與思考,進而關心生活周遭的各類議題,從個人走向群體,連結彼此。
洪琳茹
展區「花正開著—鄉村公共性的實踐之路」策展人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簡稱旗美社大),作為臺灣第一所農村型的社區大學,從2001年成立迄今,以「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做為工作方法,持續在農村推動學習運動。此次作為「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旗山分展的主人家,以「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為展出空間場域,展覽作為一種方式,邀請社區大學、旗美地區的在地組織等共同協作,透過多元的藝術形式呈現與作品的述說,呈現不同組織對於自然環境、地方風土、山林步道、循環經濟等議題的操作方式與地方觀點,彼此進行對話與交流。藉由豐富多元的議題倡議與行動實踐的案例,也讓我們看見走在鄉村日常的道路上,正在不斷醞釀、持續為地方發聲的公共性實踐。

旗山分展「花正開著—鄉村公共性的實踐之路」,將展覽依主題分為「重現議題水域,拒絕環境水逆」、「我們在地方,我們記錄」、「家山步道學,從手作到守護之路」、「永續循環,從生活開始」等四個展區。展區內,試管內不同污染物對水質產生的變化,垂吊的標語布條讓觀者仿佛置身抗爭現場,共同捍衛、守護腳下的這片土地;如何以不同的紀錄方式保存、傳承與復振即將消逝的傳統地方風土,保留常民生活文化中的記憶與技藝;從工具看步道師如何以手為尺度,以身體的勞動修築起一條連結人與自然的守護之路;透過小家電的維修,從改變個人的使用習慣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推廣、實踐循環經濟、永續環境的理念。

各展區針對所探討的議題進行展覽資料的蒐集,如文字、聲音、影像、文件、書籍、工具、現成物等素材,並藉由口述訪談、影像拍攝等方式作為輔助紀錄,組織間的協力合作,進行整理、重新組構,融入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希望觀者在觀賞作品的同時,經由這些與自身日常生活相關的細微物件產生共鳴,引發更多的想像與思考,進而關心生活周遭的各類議題,從個人走向群體,連結彼此。

► 時間:2022年9月24日~2022年10月23日 10:00-18:00(每週二休館)

► 地點:旗山生活文化園區(高雄市旗山區文中路7號)

Keelung City

我們在路上—突破邊界的公民行動場域

實體社大不僅是一所有自主空間的社大,更具深刻意義的是在空間中呈現出社大與在地聚落、社大與多元學習社群、社大與城市的協作與共振,體現社大發展條例第一條與第三條:社大與地方發展緊密相依的精神。
城心設計有限公司
基隆青年培力工作站團隊
展區「我們在路上—突破邊界的公民行動場域」策展人

基隆社區大學成立於1999年9月,為繼文山、青草湖後全國第二波成立的社大之一,以「翻轉學習共創基隆,打造全世代移居城。」做為辦學願景,期望透過學習培養出守護城市的公民。

2021年8月,基隆率全國之先成立第一所實體社大,將散佈七區的社大教室,各區的社群網絡關係,突破過去受場地所限的邊界,收攏、匯聚在實體社大的核心場域—月眉校區,從中散發蓄積已久的能量,轉變成以基隆全市為基地的多元公民參與場域。

「打開月眉、打開社大」,呈現社大之於基隆的價值,以及基隆之於社大的支持,以及兩者正在發展的豐富、多層次的關係。實體社大不僅是一所有自主空間的社大,更具深刻意義的是在空間中呈現出社大與在地聚落、社大與多元學習社群、社大與城市的協作與共振,體現社大發展條例第一條與第三條:社大與地方發展緊密相依的精神。「我們在路上–突破邊界的公民行動場域」,期待經由基隆社大正在快速發展的經驗,向您述說,橫亙在社大與這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壁壘、社會壁壘紛紛崩落之後,一個碩大而豐茂的公民行動場域正在城市中浮現的故事。

► 時間:2022年10月22日~2022年11月6日 10:0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基隆社大月眉學園(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250巷22號)

Keelung

踏尋百年山徑-淡蘭古道特展

淡蘭古道的起點位於基隆暖暖,本展將從過去先人在淡蘭古道的生活痕跡、馬偕傳教,到現在千里步道協會與基隆社大、民間發起山路保存運動,呈現歷史人文的紀錄、藍染產業的復興...
城心設計有限公司
基隆青年培力工作站團隊
展區「踏尋百年山徑-淡蘭古道特展 」策展人

以人為主,貫穿述說淡蘭古道的過去、現在、未來。淡蘭古道的起點位於基隆暖暖,本展將從過去先人在淡蘭古道的生活痕跡、馬偕傳教,到現在千里步道協會與基隆社大、民間發起山路保存運動,呈現歷史人文的紀錄、藍染產業的復興,以及培養更多人加入手做步道行列的歷程;並藉由現行的資料,談談國家級步道的未來,以及目前淡蘭古道與國際山林的合作情形。

► 時間:2022年10月9日~2022年12月31日 10:0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黃蠟石文化館(基隆市暖暖區過港路52號)

供時代——
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2022

我們非常期待在展覽見到你,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聯繫我們。對我們舉辦的任何活動有興趣嗎?歡迎透過信箱或是社群媒體聯繫我們,或是 Follow 我們獲得未來更多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