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在地的戲

岡山社區大學社區皮影戲傳習

文/陳韋丞

走進岡山區高雄市皮影戲館的三樓劇場,岡山社區大學年度皮影戲演出「海賊王滷夫之流浪到岡山」開演了,鑼鼓聲響徹全場,主人翁滷夫宏亮的嗓音、幽默且不時夾雜臺、華、英三種語言的口白,在地且生活取向的故事情節安排,逗得全場的大小朋友哈哈大笑。一齣短短二十分鐘的劇作,卻是藝師、講師、社大團隊與學員多年努力的結晶。

與皮影戲的相遇

「皮影戲」曾為大岡山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最盛時曾有數十間劇團同時設立於此。但隨著新媒體如電視的出現,皮影戲在民眾生活中地位不再,演出機會漸減。

皮影戲走下坡之際,在公部門有意識地推廣下,劇團的藝師們嘗試民間推廣,走進體制教育現場、社區組織,期許能為皮影戲的未來拓一條嶄新的路徑。

而岡山社大作為區域的終身學習機構,則觀察到大岡山地區具有豐厚的偶戲文化技藝(皮影戲和傀儡戲),但卻鮮為人知,為能延續在地的偶戲文化,社大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在辦學中將它們融入。

2016年,一場長青歌唱比賽,意外打開岡山社大團隊與在地藝師的生命連結,其中一位參賽者即是「復興閣皮影劇團團長」許福助先生。歷經多次拜訪,了解藝師對於技藝傳承環境的不樂觀,社大積極邀請團長至社大共學週、岡山國小進行皮影戲演出及教育分享,這次的合作經驗,讓社大團隊看見社區大學在技藝傳承中可以覓得一個平台的角色。兩年後(2018年),高雄市皮影戲館因注意到岡山社區大學在地深耕的努力,主動連結並引薦「永興樂皮影劇團」藝師張新國老師給社大認識,雙方合作推動「社區皮影戲傳習課程」,期待創造新的傳承可能。

文化技藝的植根與灌溉

皮影戲本身以技藝來做拆解,包含雕刻、音樂、口白、上色、裝桿等五大環節,在傳習門檻上非常高,連藝生都需花費數年才能出師。而社區大學的學員皆為素人,課程安排與定位就相對重要,因而在初階班的規劃上,是透過五日密集的課程安排,讓學員能夠盡可能認識到皮影戲各環節的基礎操作。

課程經營上,最重要的就是為彼此創造開放性。張新國老師過去的傳授對象,主要都是文化局系統下的研習,包含校園社團指導、藝生培訓、教師培訓等。面對比較陌生的民眾學員,在師生互動上也有所調整,唯一謹記的原則就是「教是我們的任務,怎麼創作發揮是你們的事情」。毫不保留傳授皮影戲的箇中精華,給予學員非常大的學習空間。

學員可以單純就是來學習刻偶,課程結束後帶回自己一手打造的皮偶;或是在表演訓練上,鼓勵學員不被台語口白、劇本內容的框架局限,盡可能運用任何方式來完成這件事。如同一位學員許大哥,在正式演出中,不照劇本走,穿插英語或是以自己的方式將劇本口白做表現,因為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員有這麼一個「登台演出」的機會。

學員在這樣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發展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李奶奶、黃麗蓉兩位學員都對於皮影戲有濃厚的興趣,而她們也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技巧,用自己的方式積極將皮影戲文化推廣進入社區。李奶奶動手做出屬於自己的皮影戲箱,箱內存放著小戲偶,箱子本身也可作為簡易戲台,這個戲箱也跟著她出現在國小、圖書館陪伴孩童。黃麗蓉則以常見的檯燈、白布及倒放的桌子,靈活組裝出簡易的戲台,帶著戲偶走進社區長照站、關懷據點等不同地點,讓皮影戲重新與在地民眾產生連結。

皮影戲的轉生—在地戲劇的創作與展演

皮影戲的傳承,重點在於與生活連結,民眾對於傳統的劇本已經很熟悉,如何在傳統與現代間取得平衡,社大團隊思考到「回歸在地」或許是一個可能性。因而在多方評估下,課程設計中融入「在地戲劇」的創作與展演,讓皮影戲作品能夠在社大的轉化下,以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樣貌,回到幕前與民眾互動。

剛好在第一年(2018年)課程結束後,第一批學員曾向社大建議開設進階課程,於是順著這個機會,社大將想法落實。在第二年(2019年)的課程中,將傳習班進一步分為初階、進階班,並在皮影戲館的介紹下,邀請另一位表演藝術專業的張玉梅老師擔任進階班師資,以劇本創作為核心設計課程。

有趣的是,該年招到的學員,過去多有參與社大走讀或籃籱會等活動的經驗,這些在地經驗在他們心中化為創作元素。於是在劇本討論的工作坊中,有人的便利貼就寫了籃籱會,也有人寫到在地信仰「岡山義民爺」的故事,劇本內容很自然的就融入了在地文史。最後,也以岡山義民爺的故事為主軸,融入羅漢腳移民、海盜、義勇軍等地方歷史元素,共創出該年的劇本。

第二年(2019年)皮影戲課程結束後,張新國老師向社大提議,認為社大既已做出自己的劇本、戲偶,何不考慮直接以手上擁有的素材開課,以演出為核心,在民眾面前做一齣屬於在地的戲?因此,第三年(2020年)招生時,將皮影戲演出納入進階班的課綱中,在五日的課程中,張新國老師全力促成這齣劇的誕生,像是看見課程原先製作的戲偶可能在實際演出會有問題時,主動出借戲偶。另外也協助班級先看過劇本,並在有限時間內,由老師手把手進行口白、操偶的指導,將基礎技術傳授學員。

於傳習課程尾聲,在高雄市皮影戲館推出了2020年度演出「海賊王滷夫之流浪到岡山」,將兩年來多位民眾所累積的共創成果,於民眾、過往學員面前完成展演。表演最後的謝幕,所有素人學員、新國老師、玉梅老師、幕後人員及社大團隊輪番登場,介紹著自己在這齣戲中所負責的角色、任務,一同享受著台下所有觀眾所給予的掌聲。

看見技藝也看見藝師

一項文化技藝的終結,不單只是技藝的流失,更是背後為其奮鬥終生的藝師的流逝。

岡山社大團隊因對在地文化的關注而與皮影戲連結,在皮影戲的推廣之路上不只是關注技藝本身,同時也是在關注劇團甚至是藝師本人。她們看見藝師對於技藝的堅持及對外推廣的盡心盡力,作為地方的終身學習機構,有這麼一個好的位置,能夠作為平台橋接傳統文化與一般民眾,需要有所回應。

五年的推展下來,岡山社大從高雄各地吸引對於皮影戲文化有興趣的民眾,投入傳習課程的學習,已為地方留下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劇本,也促成參與學員將課程所學與自身生活結合的可能。

但技藝的傳承仍是一條困難的路,無論是需要藝師的協力,或者是行政上的支持。隨著一年又一年的推廣,面對參與人數的瓶頸,社大團隊從中理解到這樣傳承的工作,必須要小心翼翼去經營它。因而,社大團隊思考如何將「傳統技藝」轉向「文化創意」,盡可能以推廣為核心精神,讓皮影戲能夠繼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社大團隊回到皮影戲本身,從皮影戲的組成要素中逐步拆解,比如思考戲偶全身的各環節還有哪些可能,比如偶頭、偶衣圖騰等。團隊的幗華就想到可與社大其他的手作課程結合,讓每年的進階課程能夠有所變化,而其中一年便發展出刺繡課程,讓民眾除了學習到刺繡技藝外,也一併了解關於皮影戲的文化細節。這些團隊的努力都是奠基於對傳統技藝的喜愛,才得以找尋出的新方向,也為皮影戲的延續帶來無限的可能。

社大與藝師所共同操演的皮影戲傳習課程尚未告終,未來他們將會持續為大岡山地區獻上豐富多元的劇碼。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