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社大的「農村非營利組織」基因,看見農村文化價值

文/劉昱辰
圖/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提供

從美濃反水庫運動到第一所「農村型社大」

美濃作為農村,在1990年代與台灣許多其他鄉村一樣,有人口持續外移的現象,甚至被迫接受鄰避設施,以犧牲鄉村的方式支持城市的運作。這種城鄉不對等的感受在鍾鐵民、張正揚與其他美濃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強烈,而引爆大家不滿的事件是美濃水庫的興建計畫。經過抗爭,美濃水庫興建計畫終於停止,也開啟美濃人「一場起於反水庫卻永無止盡的社區運動」。

2000年高雄縣政府也搭上設立社區大學的風潮,公開招標「高雄縣社區大學」。從1998年台北文山社大創立以來,社區大學多位於人口稠密的都會區,旗美地區鄉親以「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投入招標競爭,希望在農村建立一所「社區大學」。一所「農村型社大」並不只是位置在農村,也要具備農村意識,辨明農村的空間、社會等條件;以農村的資源辦學、以辦學回應農村面對的課題。

打破城鄉不對等,首先要讓城市認識鄉村

在長期的城鄉不對等關係下,城市造成農村快速凋敝,然而農村等來的不是補償,而是更多侵害在地環境與社會的計畫,美濃水庫興建計畫就是這種關係下的具現。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旗美社大)的辦學因而蘊含著城鄉意識,並試圖設計不同活動機制來回應城鄉議題。為了改善城鄉關係,旗美社大從讓城市接觸農村、認識農村開始推動。

旗美社大與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第一社大)合作開設四學期的「農村體驗與認識」課程。2005至2006年間,第一社大發展出城市農園以及側重關心都市農耕,自2006年成立「樂活自然農園社」並持續推動城市農園至今。旗美社大則舉辦中小學農村生活體驗教育營隊,邀請城市的中小學生住進農村、體驗農村;他們也曾經與政大附中合作,讓這些高中生體驗焢窯等農村日常生活。2002至2013年,「農村工作坊」結合工作坊與農村體驗,安排學員住進農家,跟著農民一起生活、交通、接駁、休閒,同時安排農村、農業課題,邀集講者進行演講或討論,共同探索農村生活的新可能。

開創農民市集與農村願景討論機制

旗美社大工作者2005年到北海道考察,受到當地農民市集的極大刺激,發現市集中農民展現歡樂、自信、負責的狀態,與台灣農民悲情的形象截然不同。回臺後,他們在湖美茵民宿舉辦了臺灣第一場的農民市集,催生了2007年起由縣政府主辦的微風市集,此後農民市集在臺灣遍地開花。

同一時期在臺灣也鮮有針對農業議題進行深入探究的討論機制,因此旗美社大在2006年首度舉辦農村願景會議,之後由各地社大、大學系所或在地組織接力舉辦。2019年來到第13屆。這13年來的討論跨及農業發展、農村人力、農地、食育、糧食危機、里山倡議等不同面向的課題,成功捲動台灣對於農業議題的重視與討論。

持續進行地方紀錄,宣揚農村價值

從旗美社大開辦以來,紀錄就一直是他們有意識推動的工作。藉由紀錄,他們希望可以凸顯那些不被看見但很重要的人事物,或是保存有失傳危機的課題。這些紀錄內容通過媒材的再現,能夠進一步宣傳、發揚,讓更多人看到;其中,月曆便是他們很重要的紀錄方式。歷年來的主題包含醃漬、保種、在地風土食物、手作竹藝、河流、地質、菜車等不同的在地農村文化、自然環境,希望藉此宣揚農村價值。

近年來,農村與農業議題的討論機制越來越多,對於城鄉關係的探究也成為臺灣社會的顯學,旗美社大相關的工作便慢慢淡下來。對於旗美社大的團隊而言,他們想做的就是讓臺灣更多人加入邊緣議題的討論。當相關議題的討論風氣逐漸興盛,做為倡議者、擾動者的角色也就能功成身退。未來,旗美社大將繼續扮演一所以農村意識辦學的社大,發揮其「農村非營利組織」之基因,在農村的位置上持續發現有待討論的議題,邀請大家共同來關注。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