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社大植物「般」的生命力,守護植物、溪流、環境與人們

文/許恩恩
圖/羅東社區大學提供

羅東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羅東社大)植物班的資深班代林朝陽說,對於植物,我們或許會從一個簡單的問題產生好奇「這些植物那麼漂亮,為什麼平常都沒有注意到?」然而,越是關注植物,越會理解植物班學習的主要目標,不是能夠指認出多少的植物名字及其特性,而是「植物成長型態為何、環境對植物的影響是什麼?」從環境整體與生命之間的相互關係反思,「外來種」未必是壞事,因為植物有它的「植物社會」,也就有多元差異共存的可能。

一個環境適合某一種植物生長,也許就讓它留下來,保護、共生及共存。這是植物班在大湖溪計畫前一年的黑板樹護樹行動時,就已經提倡的反思;這場公民行動,讓社大學員對於論述整理、訴求表達等工作過程有了一次完整的操練。在這樣的知識關懷與實作經驗上,2019年植物班帶著孩子走向大湖溪,為不夠周延的大湖溪整治計畫補上重要的一筆建議;也使更多人透過不同媒介探訪野溪的原始樣貌,成為蘭陽平原關鍵的一堂環境教育課。

社大老字號班級的創新行動:講師學員一起進體制學校

當持續多年的植物班,遇上陳建志老師家鄉的珍貴野溪、同時也是他從小抓魚抓蝦而有著深厚情感的「大湖溪」工程整治計畫,眾人秉持著長久的價值理念,展開一連串有具體目標的行動計畫。「植物班跟我十幾年了,我覺得不只是來上課聽我講,在一起總要有事做。我也想要帶小朋友做更多的事情,社大學員就是我的幫手。」走入利澤國中,建志老師讓社大學員扮演主要角色,社大工作者則扮演輔佐的角色。這場跨世代的共學之旅,從成人走向青年,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以玩樂跟學習兼具的方法,親近溪流。

羅東社大學員帶著國中生們涉水溯溪,觀察植物,並替大樹們量腰圍,透過繪畫來保留未整治前的溪流樣貌。在創作繪本《看不見的溪林——蘭陽平原最後一段野溪》的過程中,由畫家負責畫大棵的樹,國中生們畫小棵的樹;社大學員也從學習者轉為觀察者,見證孩子們從「追求寫實」的繪畫信心,透過社群內的互動轉變,改以真實走訪溪流周邊的感官體驗下筆。社大的陪伴方法,讓不同年齡的學習者都能從環境中獲得啟發。

行動擴大、地方網絡串連,以及社大行動的自我賦能

接著,羅東社大也跟內城中小學、蘭陽女中、宜蘭高中、宜蘭大學、內城社區、環保聯盟及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一同合作舉辦「水圳音樂會」,透過不同的方法捲動各方能量,替大湖溪爭取關注度及影響力。最後終於影響第一河川局及水利署的政策,取得保留樹木的共識。儘管營造商在施工過程中,以「外來種」之名導致部分樹木破壞,在持續監督與多方折衷之下,保存了一部分植被地貌,並爭取將樹木種植回來的可能。未來,植物班還想要以大湖溪為主軸來策劃標本、繪本等媒材的主題策展,以及騎腳踏車繞行蘭陽平原的計畫。

資深學員大雄回憶起那段過程,他說,他原本是修車廠的工人,過去上台拿麥克風講話都會抖,但在課程與這些環境行動的分工當中,他成為能夠解釋、說明植物與環境議題的人,也對公共政策的世代影響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以「環境」而非僅僅「植物」為初心,讓學員們持續且緊密地合作共學,保留了珍貴的生態資源。大湖溪行動計畫集結了民間社會的力量,不只是調查植物,更是一場成功的社會溝通及創作行動,引起公共輿論的關注,影響了公部門的決策。「植物為什麼這樣長,都有他的道理。」既見樹也見林,羅東社大植物班讓走踏戶外、製作標本的人們走向公共倡議的行動者,守護大湖溪,留下精彩的地方故事。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