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保存記憶、用影像埋下公共種子

文 / 洪國翔
圖 / 新北市林口社區大學提供

從影像復刻在地記憶

洪淳修老師自2006年開始在新北市林口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林口社大)開設「觀點紀錄」課程,學員們從基礎學習拍攝紀錄片的相關技巧,當時紀錄的對象多為家庭成員或生活,如:在社區工作的同學紀錄《街友 皆友》;每天走步道運動的同學拍攝《曲徑巡幽 田園之美》。隨著學員的學習,觀點記錄課程逐漸展開生活與地方的接軌,發展出反思與議題性的紀錄片:如《頭湖的新情》、《憨子弟》、《消失的海岸線》、《林口溪》等等。影片長度也由3分鐘、8分鐘拉長到23分鐘;學員們從一開始個人獨立製作,漸漸形成半專業的團隊協作。課程發展也由「觀點紀錄」轉變為2010年的「台地觀點影像工作坊」,針對林口在地議題進行長時間、有系統地記錄。

資深學員陳偉達表示,每學期初講師、學員都會進行討論並決定拍攝議題,之後進行田野調查,確認該議題是否適合以影像作為紀錄媒材,如果適宜,接著才會有後續接洽、初步訪談、攝影及後製等程序;紀錄片中有些題材係當地時過境遷的歷史,例如:學員之一的龍素蘭大姊,曾居住在湖南村,不過由於新市鎮開發而被迫拆遷,再加上留存有不少過往照片,期望藉由影像紀錄頭湖社區的過往與現在。

另外,紀錄片的題材也扣合當代重要議題,例如為了辦理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臺北市政府擇訂了林口作為選手村的預定地,但預定地範圍共有超過一千兩百棵的先驅樹木,為了保留這塊十六公頃的森林綠地,進行了不少和平抗爭的行動。工作坊用了約三年左右的時間紀錄了從抗爭、選手村的興建到轉變為合宜住宅這一連串的過程,雖然最後未能改變決策,但對林口的在地住民及新進居民來說是重要的歷史記憶。

從實作捲動公民參與

工作坊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陸續完成了19支紀錄片,議題含括人文風貌、地景變遷、生態環境等,透過每學期的公民週或到社區播映,逐漸培養一群喜愛觀賞紀錄片的同學及居民,當中不乏父母帶著孩子前來觀賞,每每在放映後的座談時間討論得相當熱烈,甚至討論的內容也成為後續拍攝的契機,例如《頭湖的心情》映後座談,有民眾提及除了建築物的變遷以外,亦有自然現象的時間變遷,加上社大每年辦理的「走在林口海之濱」活動,一直也在關注海岸的變遷,因此成就了《消失的海岸線》的誕生。

從「觀點紀錄」課程到「台地觀點影像工作坊」自主性學習社群迄今已有15年的時間,課程設計與拍攝主軸都是共同討論下的產出;核心成員間彼此熟識、互相有信任感與默契,更能「享受」在拍攝時期的辛苦與樂趣,也更堅定團隊的使命——以紀錄片了解在地議題,進而持續關注,並在影片放映時擾動林口台地上不同生活背景的新舊居民,拓展民眾對在地的認同感。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