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觀察考——公民的影像力

文/鄭宇捷
圖/桃園市新楊平社區大學

早在「自媒體」蓬勃發展以前,公視基金會即於2007年成立「PeoPo公民新聞」,以落實公民近用媒體權,強化草根媒體之目標。翌年,桃園市新楊平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新楊平社大)就已在平台註冊帳號,參與公民新聞製作,據唐春榮校長說法,早期因全促會林孝信老師的緣故,先後參與了上下游文化工場與旗美社大所組織的「小地方新聞網」和「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劃」,社大初期透過這些短期計劃,持續不間斷地開設影像記錄課程。

被問到為何不遺餘力推動公民新聞,唐校長表示:客庄豐厚的人文底蘊,難敵新聞媒體的商品化,如新屋、楊梅、平鎮這樣的鄉村大小事,相當不容易進入主流媒體的眼中,於是培訓學員做地方紀錄,這是新楊平社大投身公民新聞的初衷。

回顧新楊平推展公民新聞十三年

2009年,新楊平社大聘請具豐富實務經驗的黃春源老師開設「客家影像人才培訓班」,被視為新楊平社大推展公民新聞元年。然而,當時雖有公共電視與全促會協力,以及過去幾年累積的師資人才,但在手機攝錄與剪輯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要在鄉村以及學員普遍屬中高齡的社大,推廣影像紀錄課程實屬不易。

真正步上軌道,應從2012年,剛自新北市板橋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板橋社大)轉往新楊平開課,人稱「大暴龍」」的陳昆龍老師說起。原本科技業工作,半路出家從課程學員開始,接著轉任講師在板橋社大授課三年。因為計畫結束,受Peopo余至理推薦,到新楊平社大來開課,每週搭乘火車往返板橋和平鎮。初期以手上現有的手機、相機拍攝,運用相對簡單的電腦剪輯軟體,降低課程門檻。此外,兩年後即分別開設初階與進階班,針對學習較落後的學生,花相當多時間在指導。結果,這一開就持續了十年沒有間斷。除了大暴龍本身對於媒體識讀與公民新聞的熱情支持著他,校長、副校長也以學員身份參與,實際現身力挺。

從自媒體到公民新聞

十年期間,培育出許多在地的公民記者,其中三位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教授初階班,學員們平時除了跟老師外拍,同時也進入社區培力民眾拍剪在地故事、在暑假辦小小公民記者營,他們的活力與投入,絕不輸給學生社團與專業社群。在教學歷程當中,大暴龍最有成就感的,可不只是培育出一群有能力的學生。誠如學員妙麗所說,以往只是往返社大的路途,現在她卻可以在其中捕捉到許多美好的畫面,或是能夠再深入探索的題目,像是最近班上有位學員在關心自家週邊公共停車格收費的事件。大暴龍老師說:「他們的新聞眼被打開了。」

「踹拍(取台語「出來拍」諧音,源自Peopo在2012年所舉辦之活動)」與「觀影後討論」,是這門課花費最多時間的環節,也正因為不是生硬的知識講授,老師利用踹拍的機會,帶著學員慢慢深入議題,譬如:從有機農場的走訪,逐步進入到都市更新、土地正義的討論;班上也鼓勵學員拍剪日常生活出遊的紀錄,製作報導到課堂分享,藉由旅行考察與製作生活記錄短片的樂趣,成功引起學員的學習動機。

一旦新聞接觸到公共議題,不免有觀點之爭,大暴龍的態度是不制止、不干預,但提醒學員實事求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他也認為,要做好公民記者,媒體素養一定要夠,並不只是談技術而已,臉書上的「新楊平社大公民新聞社」社團,是課程以外的延伸,老師幾乎每天都會發文來帶動話題、引發討論。

在不經意處冒出新芽

近年,幾支學員的作品,陸續獲得PeoPo公民新聞獎的肯定,其內容涉及老坑溪整治、石門水庫遷村等議題。以老坑溪為例,當時這支影片曝光後,吸引桃園市政府水務局、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的關切,成為公私部門參與公共整治規劃的橋樑。而後幾年,新楊平社大與在地的河川巡守隊,都成為地方流域治理會議上不可或缺的要角。公民新聞社之於社大,在地工作的角色取徑——促進公共議題的關注與交流,已是越來越清晰。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