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莫拉克傷痕:永不停歇的社區重建工作

文/劉昱辰
圖/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提供

那夜風雨交加,不安的預感湧上

根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旗美社大)校長張正揚的回憶,2009年8月7日那晚風雨之劇烈前所未見,讓他心中一直有不祥的預感。待8月9日傍晚風雨稍歇,他驅車前往社大本部(旗美高中)位在的旗尾社區,整個社區路燈都斷了電,而越往街道開,淤積的泥土與漂流木讓車子越加動彈不得。旗山老街更是滿目瘡痍,泥水沖進醫院、麥當勞、幼兒園,人車也是寸步難行。

一兩天後軍隊進駐旗山,以旗山國中的操場作為直升機運送物資的起降基地。正揚過去觀察九二一大地震救災的經歷中,體認到如何精準掌握災區物資需求最為關鍵。原本從風災前開始放長假的社大工作者們全都緊急回到旗美,開始聯絡居住在不同區域的學員以確認災區急需的物資。聯絡的過程中,很多學員痛哭流涕,這是他們接到的第一通電話;但有些學員則是永遠都連絡不上了。

大概在風災後的一個月裡,社大團隊忙著處理聯絡事宜,也組織許多志工一起進行災區資訊傳遞與物資分配的工作。每天社大辦公室外的走廊上,都排滿等待接受任務的志工。當大家從這種緊繃又情緒滿溢的階段回過神來時,發現原本秋季班安排好的課程相關人員、空間和交通皆已受創,需要重新建構,連原本已經印好的招生簡章也完全不能使用。

陪伴安置的受災戶

風災後大概有半年的時間,社大以自身資源找來一些藝術家,進入受災社區中做藝術陪伴。以安置小林村居民的組合屋為例,每逢下雨,他們就會趕快把窗戶關起來,或是有人開始哭泣;在這樣必然接觸到許多情緒的現場,包含林純用、孫華瑛等駐村藝術家仍然發揮其藝術能量,透過藝術陪伴居民,與居民站在一起。

災後兵荒馬亂之際,為了儘快安置大量的災民,政府遂利用閒置軍營或與廟宇合作,利用現成房舍做為中繼安置站。過程中居民的生活需求難免會被忽略,此時社大就深入這些受安置的居民之中,傾聽他們的需求。他們曾經在安置居民的軍營中放映電影,發現這有助於協助居民回到日常生活。另外他們也採訪這些居民的生活狀況,密集撰寫報導刊載於校刊與莫拉克新聞網平台。

培力「重建工作者」

2010年高雄縣政府社會處啟動「八八風災社區重建在地組織人才培育計畫」、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旗美九鄉鎮中,除了內門與美濃都屬於重災區,其他七個行政區中的社區發展協會和地方組織,皆可提計畫申請重建工作人力,而培力與陪伴這些重建工作者的重責大任由旗美社大扛起。在經費有限但任務艱鉅,同時兼顧社大例行課程與行政的情況下,社大建立起「旗美社區大學莫拉克社區重建站」,負責社區重建工作者的培訓與陪伴工作。

來自七個重災區的30幾名重建工作者,各自擁有不同來歷,有的人過去是全職家庭主婦,有的人是櫃姐,大部份的人對非營利組織工作完全沒有概念,大家在災後重建上都是新手。他們可以按各自需求選修重建站所規劃的培力課程,旗美社大也串聯了埔里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等九二一重建相關組織,媒合這些重建工作者進入實習。透過新故鄉引介,重建站也請到參與阪神大地震重建工作者垂水英司進行交流。

下個十年,依然記得莫拉克

政府的重建計畫結束後,有些人落腳下來,持續推動社區再造工作。這些參與社區重建站的人組成了「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繼續留在旗美的諸多社區中耕耘。社大從一開始就不斷進行紀錄工作,從專欄文章到月曆,社大用各種形式記錄風災以來的方方面面。對旗美社大與重災區的居民來說,莫拉克不曾離去,風災的創傷與重建作為療傷的歷程已經成為斯土斯民的共同經歷,唯有持續看見莫拉克,才能準備好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