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習型社群」為力量的「社區」照顧

文/陸皓昀
圖/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提供

社區大學成立二十餘年以來,許多學員從青壯年時一路陪伴成長至今,其中不少已齡介或符合被定義的「老年人口」(註1),這一群以社大學習場域產生連結的學員,將如何「一起變老」和面對高齡化的臺灣社會,及當中因共學而形成的網絡關係又將如何產生支持的力量,是我們在面對高齡議題上值得探究的一股力量。

每週五晚上7點,一群55到65歲的大哥大姊走進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永和社大)的福111教室,進行從救護急救到手作家事皂等不同的課程。內容看似繁雜,但這些課程已讓這群社大學員不間斷地聚會將近三年了,他們是「樂齡斜槓生」。樂齡斜槓生是一個從2020年開始的計畫,起初因獲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高齡社福方案的經費支持而啟動,後兩年則轉為社團運作。計畫的初衷來自於社福背景的社大工作者佩璇,意識到社福制度外的高齡、照顧需求,期待透過學習型社群組織,作為回到社區服務的方法。

先學好照顧自己,再進而關照他人

「從建構自己開始,再將能量擴散出去。」是這堂課不同於傳統志工服務的重點。探索自我的「變老」,是針對這群樂齡學員的方法,結合丁小媗(藝術療癒)、陳亭亘(非暴力溝通)和陳懷萱(高齡文化)三位主責老師,將自我認識、同理他人和活躍老化作為主軸課程,搭配營養、按摩保健、法律、理財到手作等多元課程,背後其實隱含了對於老的途徑和不同面向的需求。「輕鬆」、「有趣」是在描述課程時運用的詞彙,吸引學員在每週的課程中穩定出席,在其中慢慢建立生活的節奏感,進而凝聚對社群與空間的歸屬感。

一起變好,讓變老變得不焦慮

在計畫開始時正逢疫情席捲全球,人際往來早已被阻上一堵藩籬,然而第一次組織性課程的內容是共餐。三位主責老師請學員們每人準備一道料理分享,透過食物串起互動,同時也第一次見到彼此脫下口罩後的面貌,彷彿啟動了人際交往的開關,打開了互動的氛圍。隨著時間推展,從生活大小事分享到人生經驗交流,也透過多元課程面向的互動機會,學員們逐漸發展出相互滋養、看照的關係,因為彼此的陪伴與關心和課程養成的學習氛圍,讓大家對於未知的「變老」變得不焦慮,而且抱持著探索的好奇心。

關係網絡形塑不一樣的照顧力量

如果說長照2.0強調的在地老化是透過機構和服務來達成,樂齡斜槓生所代表的則是透過人際網絡形成相互關照的支持系統,是心靈上的歸屬地。她是一個會動的組織,因為承接了每一位學員的想像,而這樣的彈性、調節能力往往可以補足制度的不足。當人重視自身與他人的連結能力,組織以社群為歸屬的團體,將相互支持的能量向外擴散,我們便可看見「人」在社大場域(註2)中得以實踐的可能性。

註1:據臺北市教育局統計,108年61歲以上的社大學員佔有37%,51到60歲則佔34.5%。
註2:此處指的社大場域意指共學和參與公共事務的場域。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