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培力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從海廢監測到政策倡議

文/柯穎瑄
圖/臺南市臺南社區大學

台南社大環境運動的第一課:一場震撼教育帶起投入環境行動的決心

2001年,臺南市臺南社區大學(以下簡稱台南社大)環境小組投入「台鹼安順廠汙染案調查記錄與揭露」,是積極參與環境運動的第一課。台南社大從有毒物質戴奧辛、五氯酚、汞的特性及知識重新學習,到一步步組織不同領域的夥伴參與,這之間所牽涉的利害關係人錯綜複雜。投入一個污染案件的調查記錄與揭露,不僅僅是研究工作及環境運動的倡議,更多的是,如何看到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之需求及對環境知識的教育。

在這個事件中,台南社大面對的是一個人口不到兩千人的小漁村,居住的長輩年齡層偏高,為了讓在地居民認識背後的脈絡,台南社大的夥伴製作大字報,將相關知識貼在牆上,一次次的與在地居民說明;有組織經驗的夥伴則投入協助在地居民組織自救會的工作;除此之外,也帶著在地的小孩子,以相機為媒介,培訓小記者記錄在地故事;過程中也得力於許多各界夥伴的支持,甚至包括來自熊本大學的國際學者,帶來國際上類似的污染抗爭經驗、有毒物質檢測等專業知識。

這個被稱作「鹿耳門悲歌」的大型污染案件,是國內環境運動的知名事件。碰上的是複合性污染而致的難解課題、居民生計與環境抗爭的立場拉扯、歷經不同時期的政府及工廠層層疊加的污染源……,時至今日,仍未有單位能夠給予周全的解決之道及賠償。

在台鹼安順廠這場運動中,台南社大學習到一場環境運動的操作策略應該是什麼樣子;不同專長的人,包括媒體發聲、後勤、教育……,又該如何在一場運動中被組織起來。巨大的衝擊及沉重的故事,開啟了台南社大環境小組投身全國污染地圖、事業廢棄物監測,以至流域守護及海廢運動的這條實踐之路。

公民科學家: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

2005年,台南社大環境小組在黑潮文教基金會的協助與教導下,開始了海灘廢棄物的長期監測工作。這條海灘廢棄物監測路,一走就是十來年。這樣的監測每月至少做一次,辛苦的工作從首次號召的百人淨灘,到後來不可避免的也會流失海廢志工,最終穩定參與的十來位夥伴便成立了海廢社。

一步一腳印的投入,造就了一批公民科學家。海灘廢棄物監測的行動不僅僅是淨灘而已,撿到的垃圾還需經過分類、拍照統計,而後透過觀察分析了解污染源頭,進而設法改變現況。

台南社大海廢社長期在四鯤鯓龍崗國小後景觀橋旁沙灘(二仁溪、鹽水溪出海口一帶)的監測結果發現,當地的污染源就產業面來說,以保麗龍、蚵架等養殖廢棄物為大宗,生活面則以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塑膠杯、保麗龍杯、鋁箔包、瓶蓋……)為主,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大的負擔。

環境調查的下一步:政策倡議及教育推廣

海廢調查的結果,一方面作為實地進入沿海養殖業促進養殖方法轉型的基礎知識建立及溝通協調之基礎,希望一步步從源頭減量,改善養殖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另方面則推動政策倡議,2012年《台南市低碳城市自治條例》即規定「全面禁止店家使用保麗龍杯具」,減緩生活垃圾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

為了提升整體社會的環境意識,環境小組的調查成果更成為台南社大作為「一所培力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的學習素材。林冠州主任曾提起:「我們很早就定位台南社大是公民學校,一般來說,你開公共性課程人家不會來上,所以你怎麼把應議題轉化成課程?像是我們關注諸羅樹蛙,但很多人來社大是想學拍照、攝影、走讀,因此,要適度組合議題於課堂中。」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環境行動小組」與經營社大辦學的學程經理人有著以下的角色分工:由研究員持續針對議題進行調查,深化議題及地方累積;學程經理人則扮演創發學習設計、連結議題與教學的角色,透過企劃、協調、執行,經由轉譯,將議題內涵落實至社大班級/社團中,培力實踐社群。

學程經理人:打造師生共同揮灑公共性的舞台

在台南社大,學程經理人扮演著銜接議題及教學的橋樑。學程經理人透過專案經營,規劃課程、工作坊,發展對於議題宏觀的視野;同時,經理人也是樞紐、是專案召集人,透過溝通、說明,組織學程內的社大講師,讓在社大場域推動議題之目標得以實現,將議題價值透過老師開設課程、工作坊等設計,招募更多人一起投入。社大也透過活動、巡迴校園展示、校際間的課程合作,甚至與藝術家合作帶領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及了解公共課題。

如何讓學習者在這過程中感覺越來越飽滿?「建立成就感」是林冠州主任提出的關鍵字。在公共行動中,或幫助他人,或促成政策轉向,或透過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大型的藝術作品,便是學習成就的舞台展演形式。而社大工作人員便是要扮演整合的角色,將學員、老師、志工、社團等,透過社大企劃、整合能力,讓事情成真,共同成就一件事的滿足感,便是一所公民學校帶動實踐社群發展的關鍵之一。

相關文章

魅力四社基隆學

2018年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建構全面且制度健全的終身學習體系,回應新時代嚴峻挑戰,受到社會變遷、科技發展,民眾在

閱讀全文 »